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大悲咒》的神效妙用--祕技傳授教戰守策(1)

大悲咒的神效妙用--祕技傳授教戰守策(1)


            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不管您是不是佛教徒,《大悲咒》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古往今來在民間社會許多善男信女的虔誠念誦下,感應的事蹟案例不絕如縷。但美中不足的是--聽過甚至會背誦《大悲咒》的多如牛毛,卻不一定知道祂出自哪部佛經,可想而知能夠瞭解這部佛經意涵的更是如鳳毛麟角了!


 


 您想探討《大悲咒》與觀世音菩薩過去的淵源嗎?


 


 您想知道觀世音菩薩這位高材生,當初聽到《大悲咒》是如何步步高升突飛猛進嗎?


 


 您想瞭解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會產生千手千眼的奇特生理變化嗎?


 


 您想明白孕育《大悲咒》的這部佛經,教了我們哪些出奇制勝的訣竅嗎?


 


 還有《大悲咒》對於我們人生社會有什麼功效利益呢?


 


想瞭解這些答案的話,請您沉澱思慮,好好靜下心來仔細翻閱本書,保證您會有許多驚奇與發現。


現在,讓我們走入《大悲咒》這處處蘊含寶藏的綺麗世界吧!


 


 


序幕--千萬聖眾祥雲集 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眾所周知的《大悲咒》出自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敘述當年釋迦牟尼佛降臨在觀世音菩薩的本山道場-「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裡作客,觀世音菩薩盛情打造了無量雜摩尼寶鑲嵌的祥獅寶座來款待釋迦牟尼佛,更以百寶幢旛做為吊飾,將宮殿環繞懸掛得星羅棋布。極盡莊嚴的豪華排場,正等候釋迦牟尼佛綻開金口宣講妙法。                                                                                                                                                                                                                                                                                


當時有多如繁星的各方菩薩參與盛會,其中德高望重具代表性的眾大菩薩有:


總持王菩薩    寶王菩薩


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


大勢至菩薩    華嚴菩薩


大莊嚴菩薩    寶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    德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    彌勒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還有難以估計的阿羅漢、梵摩羅天、欲界諸天子、護世四王、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人、非人、欲界諸天女、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神接連紛來聚集盛會。


 


觀世音菩薩頓時全身大現光明,放射照耀宇宙上下,將世界瞬間變成璀璨金亮,天堂、龍宮、神殿以及所有的高山、江河、大海無不擺晃撼動。甚至連太陽、月亮、無盡蒼穹眾星辰也被菩薩的強光照得暗淡無色,鋒芒盡失。


 


總持王菩薩乍見前所未有的奇觀異相,驚疑萬分的請問釋迦牟尼佛,到底是誰有這麼宏偉的本領?大展神通讓無數佛國震盪,使龍神殿宇畏怯呢?


 


釋迦牟尼佛為祂以及與會大眾解疑釋惑,告訴大家在此盛會中,有尊大菩薩,名叫「觀世音自在」。在無法推算的遠古以前,老早就已經充滿解救痛苦、賜與福樂的慈悲胸懷,祂擅長嫻熟各種教化眾生的巧妙方法。今天祂為了讓一切眾生得到平安喜悅,所以才大顯威能而光芒四射。


 


菩薩的強光普照為這場盛會揭開序幕,也指引我們進入祂綿延無盡的慈懷柔腸......。


 


 


【觀世音菩薩在什麼動機下宣說《大悲咒》呢?】        


《大悲心陀羅尼經》


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                                                         為諸眾生得安樂故、


除一切病故、


得壽命故、


得富饒故、


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


離障難故、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


成就一切諸善根故、


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解說﹜觀世音菩薩深知凡人所求無非是功名利祿、健康長壽,所以站在現世大眾的立場為出發點,滿足福、祿、壽等民生需求。先安頓好「腹肚」,才有時間顧「佛祖」,實為「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的巧慧手法。  


(註)陀羅尼:梵音dharani,意譯為總持。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換言之,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貫通一切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舉出四陀羅尼:


一、    法陀羅尼--聞持佛法而不忘,又名聞陀羅尼。


二、義陀羅尼--理解佛法意義而不忘。


三、咒陀羅尼--依禪定發祕密語,有宏大神驗,能消除眾生災厄。


四、忍陀羅尼--通達宇宙萬物真相,心靈安穩在原始本性中,稱為「忍」。保持在此狀態而不忘失。


此處指的是咒陀羅尼。


白法:相對於「黑法」的所有善行義舉。


                                                     


                                     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師承何處咧?】


《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解說﹜這尊過去無量億劫的千光王靜住如來,看到當時的觀世音菩薩是難得的可造之材,便把這珍貴的稀世口訣傳授給祂。為師之樂莫過於「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千光王靜住如來慧眼獨具,把為苦難亂世製造幸福歡樂的重責大任,交付給觀世音菩薩。從此《大悲咒》這盞暗夜明燈,才得以薪火相傳,至今熾盛猶未絕。


(註)劫:時間單位。依《俱舍論》則人壽自八萬歲,每百年減一年而至十歲,又人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萬歲,此增劫及減劫,一一名為小劫。


 


 


 


 


【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怎麼來的?】


《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解說﹜觀世音菩薩一聽到千光王靜住如來授與《大悲咒》,立刻連超八地扶搖直上,可以說是史上最快速的破格升遷。菩薩更是打鐵趁熱,以發下宏願來印證祂將來慈悲的毅力與決心,「倘若能一肩扛起散播喜悅和樂的甜蜜重擔,我就化現一千顆視察災厄的晶瑩瞳眼,變造五百雙拯救苦難的纖柔援手」。這是何等真摯動人又震鑠古今的誓言啊!菩薩不但當場增生千手千眼應驗這千秋萬古不易的承諾,更使一切國土撼搖,感動了世界各地的佛陀,舒放聖光送來遙遙相照的祝福與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永為星空銀河的不朽扉頁!


(註)初地:大乘菩薩修行至成佛要歷經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十地分別如左


初地--歡喜地


二地--離垢地


三地--發光地


四地--燄慧地


五地--難勝地


六地--現前地


七地--遠行地


八地--不動地


九地--善慧地


十地--法雲地


由此可知,既超八地,成佛就指日可待了,趕快加入《大悲咒》這成佛速成保證班吧!


六種震動:動、涌、震、擊、吼、爆。


 


 


 


 


【念《大悲咒》前要有什麼心理建設嗎?】


《大悲心陀羅尼經》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           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解說﹜菩薩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聞名於世的,我們想誦持《大悲咒》,就必定要孜孜追隨菩薩濟世度人的腳步,自許為菩薩在這世界的分化身,那眾多的千手千眼裡,少不了我個人專屬的那一雙,要把菩薩的慈悲喜捨深深雋刻在我們的心坎裡,來為祂老人家分憂解勞,藉由念誦菩薩引領的發願文,讓我們與祂老人家心心相印,如此一來,接下去要念誦的《大悲咒》就更加力勁豐沛而充滿效益了。                               


(註)比丘:出家為男性佛弟子,受具足戒者。比丘尼:出家為女性佛弟子,受具足戒者。優婆塞:總稱受五戒之男子。優婆夷:總稱受五戒之女子。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機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辭。對種種之機,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也,又方者眾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應諸機之方域,而用適化之便法,謂之方便。般若:梵音Praja《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涅槃:梵音Nirva^na,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無為: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法性: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異名同體也。性之為言體也,不改也,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非情數,其性不改不變,故曰法性。


 


 


 


【世界好亂,哪裡還有幸福歸宿?】


《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解說﹜這世界遍滿了惹人愁苦的憂惱,不禁令人懷想起那淨土樂園的歡愉美好。願我投生到佛土裡的蓮胎,孵化成慈眉善目的菩薩,好好進修一番來充實自我,到我取得學位的那一天,我會光榮回國,回去我那充斥著醜陋缺陷的故鄉。無時無刻的散播歡樂散播愛,用我慈悲的熱血,讓世上沉寂冷卻的愛心急速回溫。


觀世音菩薩無處不呵護著誦持《大悲咒》的善男信女,賜予他們滔滔若辯的絕佳口才,達成他們殷切的企求,不使他們墜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去,保障了大家未來的出路。更憑恃著菩薩的加持及《大悲咒》的功德,讓誦持者在死後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徜徉於各大佛國,十方諸佛們一看到這《大悲咒》的修行者,紛紛伸出熱情好客的妙手頻頻招攬,不知這塊優質的瑰玉會獎落誰家呢?            


(註)三昧辯才:三昧,梵音samadhi,另稱三摩提,三摩帝。        《智度論》曰:「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                 「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此處指正確無誤,妙語如珠言之有理的無礙口才。


正覺:如來之實智,名為正覺。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覺。


 


 


 


 


 


【女人的不便,菩薩最知道】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解說﹜菩薩長久以來廣度一切眾生,自然比女人更瞭解女人。一本「眾生平等」的無我胸懷,對女人非但沒有性別的歧視,反倒多出一份對女人飽受身心折磨的不捨與憐惜。女人生來多先天生理的苦痛,如此屈居劣勢卻更遭傳統價值觀束縛,一生勞碌無法擺脫男性霸權的枷鎖,難以盡其所能的一展長才,辛勤一輩子的結果,竟是抱憾以終!


        菩薩深知世態難挽,所以從根本上解決憎惡女身者的心理渴求,令其後世恆為大丈夫相,永不受女身累患。當然,如果有修行者發願示現女兒身來救助世人,菩薩不只滿其所願,更會使他誕生在尊貴富家,便利其濟世行善。眾生本有佛性,何來性別之分?在菩薩的慈眼裡,不論男生女生,無非是輪迴苦海中沉溺的眾生。我們何不投靠在菩薩千手千眼的護持觀照下,歡歡喜喜的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花化生」? 


(註)輪迴:眾生在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內死死生生,來回往返苦不堪言。唯有修行才能超脫輪迴,離苦得樂。 


極樂世界:過去無量數劫前有尊世自在王佛,常有一位妙喜國的世饒王前來聽經。世饒王歡喜踴躍,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捨棄國家、王位,歸投於世自在王佛座前出家,取名為法藏比丘。他時常思考如何才能幫助眾生脫離茫茫苦海?如何才能使眾生早日成佛?最後他決定先成為一位十方都讚嘆的佛,才能吸引十方無量眾生的注目,並要建立一個美妙絕倫的世界,以便一切眾生都樂意往生,世自在王佛將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一一展現在他面前,讓他親眼目睹,身歷其境。他費盡心思的去蕪存菁,再加上自己的精巧設計,總共經歷了五劫長的時間,才構思好他心目中集十方佛國美好於一體的絕妙淨土。後來他勇猛精進地付諸實踐,難行能行,難捨能捨,自利利他。今日法藏比丘已經「願行圓滿」而成佛十劫了!佛名「阿彌陀」,國土稱「極樂」。距離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十萬億佛土遙遠,專門接引發願往生的十方眾生前往進修。


七寶池:極樂世界有無數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所砌成的廣闊水池,金沙鋪地非常豪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人,在這七寶池裡都有一株專屬自己的蓮花,隨著修行的精進或懈怠,蓮花會呈現盛開或枯萎的狀態,等到命終那天,阿彌陀佛便會摘取這朵寶蓮前來迎接上座。


 


 


 


【我十惡不赦罪大滔天還有救嗎?】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解說﹜佛寺精舍裡的一粥一飯半絲半縷,無不都是來自善男信女的辛苦血汗錢所奉獻積聚,十方的供養是要讓出家人可以修行悟道,在家眾能來聽經聞法,護持佛、法、僧三寶永續教化人世。假使有人從中貪瀆謀利,便是欺詐三寶與善心樂捐的廣大施主,這罪過高達千尊佛陀相繼降生也無法挽救。但菩薩不忍那有心或無意犯下重罪的眾生因此墮落,受盡地獄的煎熬責罰。甚至無惡不作破壞佛法而天理不容的大罪人,只要懇切恭敬不存疑猜的念誦《大悲咒》,再如何高超巨山、深逾大海的過患,菩薩都能如烈日熔寒霜般,蕩除罪愆鉅細靡遺。怕只怕凡夫心生疑慮,導致對《大悲咒》的加持力接收不良,效果就大打折扣。所幸菩薩真是「佛心無處不慈悲」,心性起伏不定的凡夫雖然沒辦法立刻罪消障除,但仍可作為日後成佛的遠因,菩薩對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由此可見一斑。


(註)十惡:殺生、偷盜(不經他人同意而拿取)、邪淫(與配偶以外的男女通姦)、妄語(任意捏造謊言)、兩舌(說人是非挑撥離間)、惡口(謾罵毀謗)、綺語(花言巧語、灌人迷湯、挑逗誘惑、大開黃腔)、貪欲(索求無度不知足)、瞋恚(忿怒憎恨)、邪見(據《中論》分析,邪見有二種:一者破世間樂[不信因果報應而造惡,墮於三惡道不得人天福報]、二者破涅槃[解脫六道輪迴]道[雖然積德修善,但執著於我,僅得人天之樂,而不得涅槃])。


五逆:《俱舍論》曰:「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羅漢(解脫六道輪迴的聖人,也是修學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四者破和合僧(破壞佛寺道場的和諧平靜),五者惡心出佛身血(惡意中傷佛陀)。」


破齋:受持八關齋戒(《十善戒經》曰:「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高廣大床,七者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不著香薰衣,八者不過中食。」)卻於中午後進食。


僧祇物:僧祇即比丘比丘尼之大眾也。佛寺大眾共有之物,謂之僧祇物。


淨梵行:梵者,清淨也。這裡指澹泊無欲的修行。


菩提:梵音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智度論》:「菩提名諸佛道。」


 


 


 


【死有何懼,只願美如秋月寧靜安詳】


《大悲心陀羅尼經》          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也。其惡死者:


一者、不令其飢餓困苦死;


二者、不為枷禁杖楚死;


三者、不為怨家讎對死;


四者、不為軍陣相殺死;


五者、不為虎狼惡獸殘害死;


六者、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


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


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


九者、不為蠱毒害死;


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


十一者、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


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


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


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


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


誦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也。」


 


﹛解說﹜「人生自古誰無死?」,戲劇開演到最後終究會完結謝幕,只不過...結局的安排卻不是台上演員可以操縱,一曲盡其在我的動聽樂章該如何劃下完美休止符呢?菩薩慈悲地幫我們掃蕩所有悽慘的結局,而又睿智地預留Happy Ending的空間任由我們發揮。即使這塊生命的畫布已有了瑕疵,憑恃《大悲咒》這支絢麗的彩筆,還有菩薩這偉大美學家的導引,美不勝收的畫作將是指日可待!


(註)讎對:讎者,仇也。此指仇恨的互相欺凌。


      狂亂失念:不由自主迷瘋癡癲。


      惡人厭魅:遭毒辣者狠施咒術降頭。


      邪神惡鬼得便:被惡毒魔靈趁機謀害。


      非分自害:死於非命及自殺。


 


 


 


 


【稱心如意的人生,可遇更可求】


《大悲心陀羅尼經》          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得十五種善生者--


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


二者、常生善國;


三者、常值好時;


四者、常逄善友;


五者、身根常得具足;


六者、道心純熟;


七者、不犯禁戒;


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


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


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


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勢奪;


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稱遂;


十三者、龍天善神,恆常擁衛;


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種善生也。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


 


﹛解說﹜菩薩總是老婆心切地把我們的身心安頓得服服帖帖,一手包辦我們生生世世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祂周到的細心呵護何止讓我們衣食無憂,更不斷以智慧醍醐滋養潤育眾生的慧命,在生活豐康富足外,進一步施化覺照的圓滿教育,體悟唯有還原我們清淨無染的佛性,才是最徹底的幸福安樂。只要以念誦《大悲咒》做為與菩薩溝通的橋樑,我們便能源源不絕領受祂如慈母般無微不至的關愛。


(註)身根常得具足:四肢、五官、全身神經及其功能知覺健全發展。


              道心純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信念完備充足,堅定不移。


禁戒:佛陀所制定來防非止惡的根本大戒。如五逆十惡、說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即全體出家人)過戒、自讚毀他戒、慳惜加毀(吝嗇又破壞他物)戒、瞋心不受悔(怨恨心重不受他人道歉)戒、謗三寶(佛法僧)戒。


扶接:應對進退。


正法:純淨不夾雜其他邪說的佛法。


 


【《大悲咒》除了有聲有字,祂也具有形象喔!】


《大悲心陀羅尼經》          作者:伴僧常染俗先生   


爾時,大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惟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等大眾願樂欲聞。」


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略說少耳。」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大梵王言:「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


 


﹛解說﹜大梵天王稟報菩薩,祂參加過無數場十方諸佛的說法盛會,早已聽聞過各式各樣的妙法、咒語,但這《大悲咒》卻是祂前所未聞的。大梵天王更是懷抱著空前稀有的欣喜,迫不及待請教菩薩有關這《大悲咒》所顯現的樣貌形態,以一解其渴望殷盼的求知欲,由此可知祂勤勉奮進孜孜不倦的好學性格。菩薩看到大梵天王這難得的資優生發此大哉問,讚許其利益眾生的發問動機,以作育英才的明師風姿,為祂及後世眾生精要說明《大悲咒》「誠於中,形乎外」的十種發心。這十心互為表裡相輔相成、體用一如相得益彰,彼此輝映而燦然大備,誦持者應憑藉來自我敦勉。自此大梵天王及與會大眾才總算有全盤瞭解,藉由萌發十心與《大悲咒》涵蘊一體。十合一,一又孕化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無邊。大眾們幸獲至寶,當然是懷之握之,奉行不失囉。


(註)大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廣闊無際的給予眾生安樂:拔除眾生痛苦。


平等:沒有高下、深淺、大小、貴賤...等差別。


無為:沒有刻意造作而導致變遷的行為稱為無為,隨順環境因緣無所執著而變化,即真理之異名。


無染著:對一切人、事、物沒有喜好厭惡的執著。


空觀:自我及外在森羅萬象都是妄念的執取,應超脫一切人、事、物不起分別。


恭敬:恭者謙退;敬者尊崇。即重視一切眾生珍貴的佛性而不敢妄自尊大;由衷感佩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德行而心生嚮往。


卑下:禮敬所有眾生本具佛性,唯我獨是六道凡夫而不敢驕縱。


無雜亂:沒有妄想紛飛,思絮紊亂。


無見取:具有不把妄念執取的對象當作真理的正確思維。


無上菩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偉大宏願。


 



 


 


 


(以上文章是<牟尼佛法流通網><佛法心得討論版>的內容,該文章內容概屬主題發表人各自
的見解,並不代表本人或本網站之立場或見解,本人或本網站也不保證其內容的正確與否!
佛法心得討論版  版主  釋大寬  合十)<

1 則留言:

  1. 大悲咒》的神效妙用--祕技傳授教戰守策(1) ...《詳全文》

    回覆刪除